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山西運城解圍之戰

筆者:王克宗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王克宗先生,民國三十五年入伍,歷經戡亂,服役三十五年退伍後,於七十年七月轉任公職,至八十一年退休,自行撰印有《八秩憶往》。 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上旬,駐守河南洛陽的青年軍二O六師,奉命以第一旅第一團(增配第四團第一營),調往山西運城;第二旅調往河南西部,防守陝州、靈寶至潼關之間的黃河地區。 三月中旬,國軍以絕對優勢兵力,在步戰砲協同及空軍支援下,進攻延安,共軍節節敗退。三月十九日,收復被中共盤踞十二年的延安。次日,國內外主要媒體均大幅報導,鼓舞了民心士氣,但未能殲滅共軍有生力量,致使其攻掠行徑更為猖狂! 據情報顯示,共軍覬覦的下一目標是「運城」。運城位於山西南部,背依中條山,是同蒲鐵路客貨運大站,南下控制黃河渡口,為進出潼關的戰略要地。 以運城為中心的晉南地區,以整編第十師師長羅廣文中將為指揮官,駐軍除整編第十師和青年軍二O六師加強第一團,各縣都有保安團,兵力各約五百至八百人不等,僅有輕兵器,主要在控制黃河渡口,防止共軍向黃河以南流竄。 第十師之一部及二O六師第一團主力,擔任機動打擊部隊,防守運城。而運城外圍要點之部署為—第四團第一營,守飛機場。第一團第二連,守西關禹王廟;第五連,守東關職業學校;第八連,守北關火車站。當時我在第一團第二營第五連第八班擔任上兵輕機槍手。 四月上旬,共軍兵力大增,至中旬,接連攻陷候馬、絳縣、垣曲、聞喜等縣城,對運城形成三面包圍。國軍為確保運城,主動放棄夏縣及安邑;機動打擊部隊多次掃蕩共軍,頗有斬獲。 四月下旬,共軍攻擊機場,因第一團團長龍章鐸上校欺敵成功,致使共軍未得逞。但西關禹王廟、北關火車站等據點,相繼被攻陷,兵臨城下! 第五連配屬重機槍一排,於四月二十六日接替運城職業學校的防禦任務,校區位於東門外約五百公尺,校舍是磚牆瓦頂平房,四周是磚造圍牆,高約兩公尺半,學校東邊的圍牆及教室,建築在高約三公尺,自然形成的垂直「駁坎」上。牆外是自然形成的兩條窪道,約各寬五至八公尺,連結成倒T字形的兩條垂直窪道。南北向的窪道是靠近學校的外壕,東西向的窪道則向東延伸五至十公里外,成為敵人來犯之最佳接近路線。窪道兩側是麥田,雨天可排水,晴天可以牛車運輸農產品。 第五連完成防禦配備後,每班加發輕機槍一挺,繼續加強防禦工事,輕、重機槍陣地加強掩蔽,單兵則用麻袋裝泥沙作為掩體,並特別在靠近敵人最可能的接近路線,在屋內向下挖一個深約三公尺的洞,配置輕機槍一挺,射口正對東西向窪道,封鎖敵人。同時挖掘交通壕,架設鐵絲網,佈雷、儲水、備糧等,因為待做的工事很多,曾徵求民工協助。 五月五日夜,共軍攻佔本連戰鬥前哨陣地。五月七日黃昏,共軍砲兵開始射擊,全連進入陣地,完成戰鬥準備。我是輕機槍手,副射手是彭統領,戰鬥位置就對準東西向窪道。 夜八時許,共軍已發起攻擊,陣地上面的房屋,落下十多發砲彈,我立即手扣扳機,三發點放,持續射擊;彭統領和我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地洞中奮戰。在拂曉前,我的機槍因卡彈、斷殼,故障三次,在緊要關頭時,所幸由連長晁國璧上尉和副連長解顯中中尉,先後冒著砲火,到陣地協助我排除故障,才能不間斷地連續射擊。 拂曉後,共軍停止砲擊,依其作戰方式研判,拂曉前若不能奪取目標就會主動撤退,天亮後確定共軍果然已撤。 營、團、師長,蒞連視察,見我陣地前十多公尺的窪道內,共軍遺體重疊三、四層,約一百五十多具。清掃戰場時,在遺體最下面,發現一名兩腿中彈負傷的共軍,頸部還套著爬牆的竹梯。另拾獲共軍步槍五十多枝,土造手榴彈則裝滿一牛車。 據俘虜供稱,共軍一個團,分三波以四路縱隊,沿窪道發起攻擊,他們團長曾化裝民工,偵查職業學校的兵力部署及火力配備。可能未發現屋內配置的機槍陣地,以致被殲滅,自此以後,共軍不知去向,運成之圍解除。 本團奉命於六月中旬歸建,但運成至黃河風陵渡口,道路被截斷,只有橫越標高二千三百餘公尺的中條山,自平路渡黃河至陝州,經隴海鐵路,返回洛陽。(點閱次數:354)